
让青春梦想绽放在社会实践的路上——东北大学2014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侧记
发布日期:2014-08-27 文章来源:互联网 发布人员: 管理员
重走红军路、开展山区支教、体验农村生活、深入企业一线调研……今年夏天,从红色圣地、企业一线到大山深处、农村基层,到处都留下了东北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的身影。东大学子在实践中砥砺青春,在实践中点亮人生。
2014年,东北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围绕“沐浴理论之光,锤炼坚定信仰”、“追寻我的中国梦,践行核心价值观”、“深化关爱行动,推进阳光助残”、“服务社区建设,助力辽沈振兴”、“促进专业提升,练就过硬本领”等六大主题,共组建社会实践重点团队243支,自筹团队265支,个人实践1500余人,共有近万名同学参与其中,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参与规模创历年新高。“多年来,东北大学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目标,把社会实践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从2000年起实施‘理论之光’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来,已经构建起了‘分阶段实施、分类别立项、分层级指导’的社会实践工作格局,形成了贯穿全年的涵盖‘暑期、日常、寒假、专项和海外’五位一体的社会实践工作体系,在全校师生中营造了浓郁的‘实践育人和实践成才’氛围。”东北大学校党委副书记熊晓梅介绍说。
红色之旅:沐浴理论之光,坚定理想信念
重走“朱毛挑粮小道”、体验“红军的一天”、再现“三湾改编”、“会师井冈”……东北大学“星火”实践团在井冈山全国青少年革命教育基地开展了为期9天的社会实践,重温红色革命圣地,感受红色革命精神。
“我们通过调研毛朱挑粮小道、荆竹山雷打石等地点,深入挖掘了井冈山革命抗争的历史细节,感受到共产党人选择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的战略眼光。这次红色之旅让我们追寻了红色踪迹,感受了红色文化,收获良多,感慨良多。”校学生会副主席经典同学感悟到。作为“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季的重点团队,40余名学生骨干通过学习井冈山斗争史,考察井冈山革命遗址,设计开发了《基于井冈山革命史的模拟沙盘游戏与素质拓展项目》,并在学员培训中推广使用。答辩会上学生代表对该项目详实的历史背景、完备的拓展地图、新颖的游戏环节等进行了清楚的阐明,受到了在场评委、同学的广泛好评,这一实践成果也为井冈山教育基地素质拓展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东北大学校团委把本次“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实践活动作为高级学生骨干培训的重要环节,面向校院两级学生会主席团成员,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实践培养。在理论学习方面,学员们聆听了“井冈山革命史”系列讲座,队员崔怡玮对专题讲座“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印象深刻。“肖邮华老师的讲解对我进行素质拓展项目设计提供了很大帮助。”课后学习讨论中,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周莉老师指导实践团甄选学习资料,帮助学生吃透理论知识。在实践项目实施阶段,来自各个学院不同专业的队员们各尽其能、集思广益,依托多年来学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成果,结合井冈山斗争史中的精华部分进行再创造,完成了“井冈风云”和“朱毛会师”两个素质拓展项目的设计工作。队员们对研究生学长徐治洲的理论基础和记忆能力赞叹不已,每每提起井冈山斗争史他都能如数家珍,滔滔不绝的向大家讲述。据他介绍,为了完成好“毛竹会师”项目,在实践前徐治洲每晚都要按照时间轴对井冈山斗争史进行回顾。另一个小组“井冈风云”项目负责人刘葳也对自己的团队感到十分自豪:“我们设计的素质拓展项目和桌游有点相像,为了让项目新颖有趣具有可操作性,团队十几个人经常要情景模拟亲自尝试,大家自己动手制作活动道具,你看那幅手绘地图,制作十分精良,就出自研究生学长崔泽伦的手笔。”
“红色之旅是东北大学的品牌实践项目,学校坚持用生动的历史素材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升华精神、坚定信仰,井冈山之行是继重走长征路、延安精神考察等实践活动之后的又一个良好载体。”校团委书记张玉宝向记者介绍。与此同时,东北大学依托“理论之光”为主体的历史和红色足迹考察活动也吸引了同学们的广泛参与。包括:“甲午伤思”纪念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赴青岛、威海实践考察;“探寻抗战遗迹、体会历史经验”赴海拉尔关东军要塞遗址实践考察;“铭记抗战历史,凝聚民族精神”赴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实践考察等等,同学们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成果,深入学习近现代历史,了解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有效促进了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相得益彰。
根扎基层:聚焦改革民生,绽放青春梦想
“条件不太好,住的办公室,晚上挺黑的,没有地方洗澡。”这是刘鹏同学对沈阳市法库县丁家房镇的第一印象。刘鹏是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的一名大二学生,2014年7月,刘鹏和东北大学其他的40名青马骨干学员赴沈阳法库县开展了以“投身基层访民生,奋力实现中国梦”为主题的挂职实践活动,在为期两周的时间里,40余名同学被划分成6各组分别与基层干部和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承担一项工作,考察一个专题,支援一个项目,撰写一篇报告”的“四个一”挂职实践内容。同学们积极协助政府工作,体察民情,感受百姓生活,收获了一次难忘的基层工作实践经历。
“整理档案是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必须得做好”,刘鹏回忆道。整理档案和税收统计是十分繁乱和复杂的,6名同学主动要求承担下了这份工作,连续三天在档案馆里统计录入,面对着“零”错误的要求,队员们甚至压缩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干活,只为了能够保质保量。走基层,进大棚,实践小组从百姓生活着手调研。“衣服天天得换,下地干活身上全是土。”刘鹏说,作为“中国葡萄之乡”,百姓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就是葡萄园,队员们就直接跑到地里帮老乡干活。除此之外,丁家房镇实践小组根据政府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为当地镇政府制作了一份《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方案》,内容关于成立监督组,办公用品节能、节能宣传周等多项计划,受到了当地干部的表扬和称赞。“条件艰苦点,但是半个月的挂职学到的东西太多了,而且这里的人对我们都很热情,我们也帮老乡们在葡萄园干点活”。总结会上说到这里,大家都开心的笑了。
双台子镇实践小组坚持每天到镇政府便民服务中心工作,在中心咨询台值班,为乡村居民提供便民服务,虽然都是一些日常琐事,但却也地地道道的体验了一次乡镇干部的工作;五台子乡实践小组先后实地走访法库县陶瓷产业园,详细考察了法库陶瓷产业完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跨越;十间房镇实践小组深入基层,对法库县十间房镇的农牧业进行了调查,走访康平县寒富苹果、万寿菊种植基地、航空航天以及财湖水库等基地,初步探索十间房经济发展模式。“虽然做的工作都微不足道,但是能够为百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即时吃苦也都无所谓。最开始两天真有点不适应也抱怨条件艰苦,和老乡对话调研还有点不好意思,想快点结束,现在走了,还挺舍不得的。两周的时间里,我们对这里的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希望能够把‘所学有所用’,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实践当代青年的‘中国梦’。”实践成员张梦洋感悟到。
校团委负责同志介绍,今年同学们围绕“我的中国梦”教育主题申报立项十分踊跃,仅这一个主题全校就组建了120余支校级重点团队,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伟大中国梦对于凝聚广大青年学生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同学们通过下街乡、进社区、近群众、查民情,开展参与式观察和服务式体验,真切地感悟由千万个“中国梦”组成的民族梦、时代梦,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对“中国梦”的理解认识、确立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的远大志向,坚定了自身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专业提升:检验真知,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深入企业实习实践,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企业的发展和现状,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企业生产一线的艰苦,更让我们看到了自身专业和阅历的不足,今后我们要结合社会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争取成为能够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东北大学“专业提升实践团”领队栾佳锐同学介绍说。
今年暑假,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组建了以“实业报国、践行中国梦”为主题的“专业提升实践团”。他们深入沈阳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实地参观、座谈采访等形式了解金杯汽车的发展历史、组织结构、生产经营和远景规划。在金杯汽车整装车间,同学们实地参观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汽车整装流水线,一辆辆民族品牌汽车开出生产线,同学们内心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实践团成员们在指导老师带领下,深入一线进行工厂实习,亲身体验部分操作流程,了解了车间的管理模式及组织结构和生产工艺,学习之余,同学们还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对金杯汽车的经营和发展进行了科学分析,为企业技术改进出谋划策。
材料与冶金学院创新驱动钢铁工业转型发展实践团深入鞍山钢铁集团,通过创新工艺比较、采集转型困难、学习生产工艺等实践环节,在企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炼钢、轧钢等生产流程,了解创新驱动战略下的创新工艺以及所带来的技术、产量、效益的提高,面向企业领导和员工开展问卷调查,针对鞍钢集团在集约化管理和工艺生产创新等薄弱环节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形成了近两万字的调查报告,向企业负责人就创新转型提出建议,得到了鞍钢集团相关部门的采纳和重视。
实践团队队长兰剑同学介绍说:“目前我国钢铁行业正处于艰难时期,产能过剩、成本控制等都成为钢铁企业必须面临的实际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个学习冶金专业的同学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我们一定要重视专业基础学习和提升,争取为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东北大学跃升发展的战略步伐中,学校将实践育人工作纳入了质量工程建设体系,校团委以扩大有效覆盖,提升科学化水平为目标,结合不同年级学生参与需求和特点,依据实践内容、时长、难度、投入和成果情况,将社会实践项目分为社会观察类(G类)、志愿服务类(F类)、理论之光类(L类)、专业提升类(Z类)四个类别。其中,专业提升类实践项目以大三、大四、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主体,开展“社会专业实践”,以服务社会、提升专业、提高技能、促进就业为主要教育内容,鼓励专业老师加强指导,以解决生产一线或社会生活一线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促进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科技帮扶、课题攻关、创业实践、专题调研等。
“通过实践努力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吻合,促进社会实践活动成果转化。在活动方式上,由简单的参观走访转变为生产实习和技术攻关;在作用发挥上,由吸收式的向实践学习发展转变为输出式的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带队指导的文法学院张志元老师谈到。
志愿服务:塑造品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沈阳小海龟康复中心是一个儿童自闭症与小海龟感统训练相结合的训练中心,这里的孩子大多是轻度自闭或语言发育迟缓的幼龄儿童。软件学院“阳光助残”志愿服务队来到这里,帮助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开展肢体训练课程,使他们更有效的恢复健康。
纠正错误发音、训练作息规律养成、教会基本的生活常识……6名实践团队员做足了功课,将自闭症康复相关训练步骤记得滚瓜烂熟。队员们每次尝试,总会有些许的失望,然而失望过后,又是不懈的尝试,他们用爱心照亮了自闭症孩子孤独的内心。当小朋友能够用那不清楚的语言喊出“谢谢你老师!”实践团的所有人都为之激动不已。“尽管他们语言表达不是非常清晰,但很多小朋友的聪明、礼貌让我们非常感动,我们也从中收获了感恩,收获了快乐,我们的志愿服务将长期接力进行。”软件学院实践团队队长王韻霏讲到。
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今年,东北大学研究出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基地管理运行办法》,不断扩大与沈阳周边实践基地联系与合作,重点推动“社区服务”和“阳光助残”两项志愿服务品牌活动,满足广大学生的参与需求。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团委连续20年与沈阳集贤街道合作共建。林楠老师带领学生们走进太平里社区开展“阳光培育计划”实践活动,同学们为社区孩子辅导功课、照顾残疾老人日常生活,参加社区大扫除,“这些大学生不怕吃苦,啥活都干,因为他们都受到过社会各界资助”。在民族社区里学生参与实践的形式很“时髦”,除了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和日常照料之外,10余名实践团成员还参与策划组织了一次社区老年相亲会,实践团负责为相亲老人联络中意者,并提供对方资料与联系方式,做好前期沟通等工作,并在活动当天全程开展会务服务,十足的体验了一次“小红娘”的经历。“最美夕阳红,老年人的晚年也需要温馨的爱情,这事儿很有意义。”林君哲老师谈到。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志愿者与沈阳市康平县敖力营子村小学的留守儿童开展了为期3天的“穿越青春变形记”。11名留守儿童来到东北大学参加大学生活体验,参观了辽宁省科学技术普及基地、大学生智能车、机器人创新基地,进行了“智能车装配体验”活动、“手绘风筝、放飞梦想”活动、“我的梦想”主题演讲比赛等等,演绎了一次大学生与小学生的“梦想变形”。东北大学校长赵继接见了夏令营志愿者,并为参加夏令营的小学生题词,“孩子们:所有的人生经历都是财富,祝你们快乐成长”。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1993年开始接力22年与沙金乡敖力营子村开展“一帮一”助学活动,用爱心聚焦留守儿童,用爱心托起留守儿童的明天。
资土学院“雨露计划”支教行动是以“百人百山”为目标的公益助学活动,实践团成员为大山里走出来的大学生,利用假期回家的机会反哺故土,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树立榜样,传递求学信念。“少年有梦,青年有爱,我希望,支教不会成为一种形式,在将来,或许是将来的将来,孩子们还会因此受益。”,“我会发自内心的去做,因为在教室里,有三十多个满含着渴望眼神的孩子等着我去讲述外面的世界,讲述未知的梦想……”实践队员何军浩说到。这项活动自2014年寒假启动以来,先后走进河南济源,山东日照,云南师宗,山西吕梁……百人百山返乡支教行动,遍及云南、山东、甘肃等34个省,百余个贫困山区。志愿服务不仅帮助了山区孩子们的成长成才,也使大学生们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以实际行动弘扬社会新风尚,塑造高尚的道德品格。
对外交流:开拓视野,提升国际沟通合作能力
“为社会实践插上翅膀,让社会实践飞的更远。”东北大学通过与公益社会组织的联系与合作,逐步开拓海外(境外)社会实践项目。今年暑期,学校团委组织参与了“龙愿”交流和青年师生赴美社会调研。“两岸四地民间社会合作发展与青年角色”是今年“龙愿”活动的主题,青年学生瞭望两岸之间的社会状况,仔细思考未来发展及自己能担任的角色。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校学生在香港、北京和西安参与了香港民生民情社会体验、北京大学“两岸看甲午——现代化追寻之路与未来变革走向”高峰研讨会、参观西安兵马俑博物馆等实践活动。“我是第二次参与对外交流实践活动,为期两周的参观与实践,让我们得以和两岸四地的青年朋友进行深入的交流,从而进一步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见识,与香港、澳门等多地的青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东北大学学生高祥介绍说。
近年来,东北大学相继开展了“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冬令营”,“青年师生赴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交流项目”等社会实践活动,先后与“第一财经日报”、“远洋地产”、“宝马”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专项实践基金。今年,共有15支团队获得远洋之帆公益实践奖、“公益我先行”全国微公益大赛、第一财经、调研中国等专项基金资助。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第二课堂,对青年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坚定信仰,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东北大学团委社会实践中心主任马犇同学曾在微博中这样写到:“追寻理想的道路曲折而艰难,但是每一次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都让我明确了自身的不足,勇敢的去超越自己,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坚强,理论与实践相碰撞产生的花火熠熠生辉,点亮我们人生的航向,指引我们阔步前行。”